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科技 » 正文

戏曲呼吸|评小剧场京剧《一蓑烟雨》:人生如逆旅,而我似清风(爱慕近义词是什么词)爱慕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30 14:26:17   浏览次数:5
核心提示:3月11日晚,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中,在上海长江剧场的舞台上,由白爱莲编剧、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贾劲松、焦敬阁、张艳红主演的京剧《一蓑烟雨》首次与上海的观众们见面。《一蓑烟雨》是一部角度新颖、立意深刻的戏曲作品,取

3月11日晚,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中,在上海长江剧场的舞台上,由白爱莲编剧、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贾劲松、焦敬阁、张艳红主演的京剧《一蓑烟雨》首次与上海的观众们见面。

《一蓑烟雨》是一部角度新颖、立意深刻的戏曲作品,取材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故事,选取了其中三个夜晚作为叙述内容展开,即剧中三幕:《藏》《嬉》《行》主创团队在扎实的传统戏曲表演与设计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呈现出不完全同于传统的京剧风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一幕《藏》元丰三年,苏轼因看到新法实行中的诸多弊端而遭人构陷,被指控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被流放至黄州初到黄州之时,最令其心伤的不是环境萧条,也不是形单影只,他心伤于无法改变现状,无力惠及百姓。

第一幕中,苏轼来到酒馆买醉,正巧得遇说书人讲述自己被贬的遭遇,一方面忆起往事,悲从中来,另一方面又因未曾料想还有民间百姓为自己抱不平而感到欣慰双重情感的交叠中,苏轼对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也在贾劲松老师摇摇晃晃的醉态表演中流露了出来,不由让观众们感到阵阵心酸。

苏轼深夜醉酒回家途中,偶遇一位青年知己,青年人不忍看其落魄游荡街头,遂提出与其一同“隐居山林”的想法,此举正合苏轼心意,言语间竟得知青年人是二十年前的自己他看着自己少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样子,唏嘘如今竟把自己活成这幅模样,望着江中行过的小船,吟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传世名句。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第二幕《嬉》此幕中,苏轼的侍妾——由张艳红老师扮演的“朝云”首先亮相,朝云听得乡间流传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已然成为绝笔,以为其写罢便已纵身江河苏轼闻此传言后,蹊跷之外却觉有趣,干脆与朝云来了一出“假戏真做”,装作世间再无苏子瞻,并借此机会参悟生死之事,惊喜得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顿悟。

第二幕中,苏轼的心绪不再如最初那般迷茫不安,这也极好地向观众们解释了为何苏轼诗案前后的作诗风格发生了由“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转为拥抱自然、体悟人生的变化贾劲松老师一句台词“人间嘈杂纷纷乱,不在人间,听不着,看不见”实在发人深省,苏轼虽曾看遍朝中之事,读过万千佳著,如此深入民间却是稀罕之事,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面对不同处境的从容,都值得今人学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第三幕《行》最后一幕中,正准备调任的苏轼回到了初来黄州时买醉的酒馆,此时“东坡肉”已然成为酒馆爆款,苏轼也对黄州的人与事有了依依不舍之情说书人依旧讲述着故事,提及李白醉酒捞月而死时,苏轼感慨道:“太白乃谪仙,而我在人间”,可见其虽向往隐居山林的悠然自得,但心中从政抱负仍未实现,他是为向往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家。

剧中最精彩的片段无疑是老、中、青苏轼跨越时空的会面与交流,容颜易改,初心未变,得知身后“蔡京当道,皇上昏庸,一纸禁令,你的文章书稿,都要焚毁,你的丹青书画,也都要烧掉你写下的碑文,砸了你题写的匾额,烧了。

换了上那蔡京蔡大人的……但凡民间私藏苏学士诗词文章刻印书稿的,一律问罪”,中年苏轼释然感慨道“身前只求问心无愧,身后只有一坚信——公道自在人心”台上看似是三人,实则只有“苏轼”一人,他始终未变的初心与坚定,成就了他“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与潇洒。

一场大梦,衔接古今《一蓑烟雨》以苏东坡为主要人物在当今京剧舞台上具有开拓性意义,虽然苏东坡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京剧舞台上还没有以他为题材的戏,这部戏在题材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显而易见的是,纵然我们都对苏轼被贬的经历有所了解,但细化至其每日所思所想终究是不得而知,而剧中对三个夜晚的呈现也就足以展现主创团队的精妙构思与丰富想象力。

首先,编剧及导演白爱莲老师并未将重头戏放在如何刻画苏轼被贬的悲惨性上,避免了大众思维中被贬必然是“痛苦”、“凄凉”的固定格式,没有展现苏轼与变法派的艰难斗争,没由歌颂其从政的丰功伟绩,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苏轼由悲伤迷茫转变为乐观心安,进而更加坚定走向未来路的一个过程,不仅还原了历史事件,还起到了发人深省的作用。

其次在剧情设计上,没有完全拘泥于传统戏剧模式,青年、中年、老年苏东坡的同台颇具西方色彩,结尾的光影配合也颇有一番李白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看似三人,实则一人,虚虚实实、如梦如醉之中,衔接了古今,解读了人性。

《一蓑烟雨》的成功,不仅在于主角苏东坡人物形象立得住,还在于配角的形象塑造立体,在宋朝服装设计精美、还原度高和演员表演功底扎实的基础上,配合小剧场环境的灵活性,实现了与观众们的良好互动。

由于这是《一蓑烟雨》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演员们的表演中穿插了许多有趣的现代元素朝云被苏轼吵得急了,戏言一句“吵得我脑子都瓦特了”,俏皮上海话元素的运用增添了不少轻松幽默;酒馆因东坡肉的推出而吸引到更多客官,店家言道“我这爆款一出,成了网红”,历史与现实距离骤然拉近,引发观众们的哄堂大笑;苏轼将扇子送给店家,店家自言自语道得此真迹可以在南京路换套房子......诸如此类的小细节,反映出主创团队的热情与用心,也让观众们感到惊喜不已。

人生如逆旅,而我似清风在戏曲艺术并未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的当今社会,诞生出如《一蓑烟雨》这样优秀的作品也实属不易,剧中充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弈变换,无处不体现出演员们的扎实功底与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反映出乐队老师们的精妙配合,展示着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

剧中苏东坡的处世哲理,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有极大帮助的,对快节奏的、浮躁的当今社会而言,《一蓑烟雨》无疑像一汪清泉,由古至今缓缓流淌进人们的生活,开拓人们的视野,缓慢人们的脚步,为观众们提供了更多放松、学习和自我思考的机会。

笔者作为一个接触戏曲艺术并不久的青年人,观看这部作品后的直观感受实在是震撼与兴奋,它不仅让不同受众群体都能够接受,而且不停向人们传递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希望这般优秀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作者:卢佳乐编辑:王筱丽责任编辑:柳青*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抖音百科网 CopyRight 2018(c)2008-2099 DESTO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