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儒家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需要在服务社会、维护国家利益的奋斗体出来了,因此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儒家入世思想,强调人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主张人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来延续生命的价值,追求青史留名。
但是虽然说青史留名,是出于延续生命的强烈愿望,但是人生的奋斗是需要有价值选择的,即必须建立在有益于国家的奋斗上,而不是有损于国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概要》儒家政治思想的重心是君主,君民关系和君臣关系是关注的重点,积极倡导“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
正是因为儒家致力于政治,热衷于探讨经邦济世的问题,所以使得儒家思想主张自然而然的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毋庸讳言,儒家政治思想的重心是君主,从孔子的子欲善而民善矣到孟子的国君好仁,则天下无敌,都体现了君主在儒家政治思想的地位。
而与君主关系最密切的无外乎两个,即臣和民,所以君民关系和君臣关系,自然而然的成为先秦儒家思想家所关注的重点先秦儒家谦德思想的政治价值,也随之在封建社会的君民关系和君臣关系中得到了体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
法家认为社会安定的关键,是君主是否有足够的权力和手段,来控制和慑服他的臣民,因此法家政治思想的重心,是着力研究君主如何将法、术、势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对民众的全面控制,其重君轻民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与之相反,儒家认为,民心向背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的,是决定政治斗争胜负的关键所在,积极倡导“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伦理的精华,民本思想认为民众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实现保社稷、王天下。
先秦儒家学者讲道孔子主张君民平等,要求君主谦虚爱民、谦敬待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谦德在规范君民关系中的作用,得到了先秦儒家诸思想家的重视君民关系是双向互动的,这里首先分析“谦”在君对民中发挥的影响。
孔子主张君民平等,这种平等更多地体现在人格方面他认为,虽然在行政关系上,君民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但是二者在人格上却应该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孔子在要求老百姓服从统治的同时,也要求君主要尊重和爱护老百姓孔子画像
孔子所持的这种君民观完全是建立在尊重、关系、爱护基础上的,而在儒家看来,这种敬人之心就出自于谦德,君主的谦虚爱民、谦敬待民是孔子这一君民观,得以实现的逻辑起点先秦儒家的另一个大儒孟子,在继承孔子主张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实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一定的发展。
这一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对君民关系认识上的理论深化,而且表现在有关治民方法和措施上更为具体实在孟子君民观的重要观点,就是将民心的获得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孟子从对古往历史的反思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民心是君权存在的基础,治国安邦,统一天下,关键在于获取民心,而获得民心的方法,便是将君主治国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从君主个人的意志转移到民众的利益上来。
孟子画像孟子不仅要求君王关心老百姓的苦乐,而且主张泯灭君民界限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观,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力量的重视,是对君王自身的一种要求和督责西周统治者提出“敬德保民”思想,秦汉时期,将君权天道化,先秦儒家的谦德思想稳定了君民关系。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民众对君主持有一种敬畏心理,这种敬畏不单单是对君主的,更多的是对上天自殷商时期人们便认为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统管着一切自然现象,也主宰着人间的一切活动到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故此西周统治者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严格约束自己,谨慎、小心地对待民众。
他们认为天命是通过民心向背来表现出来的,在政治上形成了天、君、民互为犄角的三对矛盾,“天”是神圣化的外在权威,君主依靠天去统治民,民又通过天来限制君,君民都需要依照天的公正原则来行事先秦统治者到秦汉时期,更是将君权天道化,认为全国上下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君主。
封建的这种君民观使得民众处于劣势,如何缓解人民心中的矛盾与不满,成为统治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先秦儒家的“谦”德成为历代君主的选择之一,在教化民众时,号召民众树立一种君子形象,将谦敬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使民众对自我欲望和冲动进行一定的克制,对待国君要保持一种尊重谦敬的心态。
谦德思想的引入,较好的抑制了民众心中的不满,同时使得民众在敬天的同时,潜意识的做到敬君,规范了君民之间的地位秩序,稳定了君民关系儒家在政治上提倡德治,孟子认为君主就必须虚怀纳谏,任贤使能,荀子指出执政者应将谏臣视为财富
君臣关系是与君主相关的另一个主要关系在儒家看来,法律只是一些成文法,是死的东西,它需要人去贯彻执行,法律的公正性,受到法律执行者的道德素质高低的影响《先秦儒家思想八讲》因而,儒家在政治上提倡德治,提出了德治人治为主导的治国纲领,要求统治者要认识到贤德之人,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性,努力选拔德才兼备的精英分子,充实到国家的行政管理系统,倡导贤人政治。
在规范君臣关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孟子主张君主对臣子的态度,与臣子对君主的态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同时,要想君臣和睦,政治清明,君主就必须虚怀纳谏,任贤使能虚怀纳谏被先秦儒家所推崇,孟子认为,执政者只有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人才才会亲近,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荀子画像荀子指出,执政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敢于提出意见的臣下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执政者如果不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那么就会造成耳目闭塞,无法及时把握国家时局和掌控朝中群臣,导致贤人远遁,奸佞当朝,国家败亡总结
在儒家看来,君臣关系中,君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君主虚怀纳谏能否真正实现,除了臣下的敬君纳谏之外,更主要的在于君主能否有一颗谦虚之心除此之外,朝臣应由国家的贤能之士来担任,执政者能否任人唯贤,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君臣关系能否和谐的主要因素。
儒家把贤才的得失看做国家兴亡、国家治乱的关键所在有无贤才可用,对于君主的政治统治有着重要影响,选贤须先尊贤,只有尊重人才才能使得人才真正的为己所用,才能真正提高国家官员的素质,实现君臣和睦,政治清明《先秦儒家道德论》
儒家这一君臣观实现的核心在于君主,不论是君臣之间的互尊互敬,还是君主的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君王自身的道德品质起着决定作用,而其中其直接作用的就是谦德的影响谦虚是尊重他人的前提,只有具有谦逊之心,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认他人的长处。
只有君王有了“谦”的品质,大臣和贤才才能得到发掘和利用,才能实现君臣关系的和谐参考内容来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