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故事,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内容如下,“我见到张姨,他一坐下就开始聊家常,他每次谈起家事都是谈母亲对他的不好,压制他的个性,干涉他的婚姻,给他找麻烦”我恨他!”,老人去世10年了,张姨从未减轻过她的很,她口中的母亲只是一个性格急躁的老人,虽然有诸多缺点,但与一般老人并无太大差别。
但在一次次灰暗的讲述中,小小的恨意就如树根一样,最终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张姨或许没有想到,她对母亲当年的不满,已经复制成他现在对子女的模式,他的儿子不止一次跟我说反感母亲的为人凝视深渊太久,深渊将予以回眸,当你不断的讲述对一个人的恨意的时候,请记得非洲的古老谚语:哀怨不可讲超过三次,第4次将成为你的灵魂。
成长的路上,总是有许多的磕磕碰碰,也许某些障碍,某些人给予我们的障碍,让我们痛的刻骨铭心,但是,如这个短文说的那样,我们可以有哀怨,但不可讲超过三次当然,我并不是说应该对给我们设置障碍的人都宽恕,而是不哀怨,我们可以对这件事选择漠视,而不是如祥林嫂那样哀怨不休,不休的哀怨说明我们还没有走出阴影。
放下,就不哀怨。总结,也无需宽恕。浓淡相宜,是中国画的意境,而生活情绪的处理,显然是需要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