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的爷爷去世后,全家人都陷入悲痛之中尤其是小溪的奶奶,自从爷爷走后,整个人都变得内向了,不喜欢串门,也不喜欢有人的地方,每天情绪都很低落,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失去亲人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几乎必须经历的事,也是人生最大的悲伤之一。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钱英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种由于悲痛导致的异样心理反应,是失去亲人后经常出现的正常现象,心理学称之为哀伤反应延长性哀伤患者常无法自行恢复,需专业人员干预钱英说,哀伤反应一般会持续6周左右,在半年内仍有反应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80%~90%的丧亲者在半年内不通过专业干预能自行恢复,只有10%~20%的丧亲者会出现一年以上的严重哀伤对成年人来说,哀伤反应持续一年以上,带来难以承受的持久痛苦体验,并且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心理学称之为延长性哀伤或病理性哀伤。
延长性哀伤患者常常无法自行恢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处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突发的、聚集性的死亡,丧亲者除了承受丧亲之痛,还需要担忧自身的安危,并且要面对周围人的嫌恶回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延长性哀伤的丧亲者比例可能会更高。
既往类似灾难后,延长性哀伤的比例达到30%~40%”钱英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除了疫情导致的聚集性的死亡外,丧偶、白发人送黑发人等情况,也可能增加丧亲者的痛苦,从而导致病理性哀伤的发生”钱英强调说,清明节、逝者的祭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是哀伤反应容易反复出现的时期。
如果丧亲者的哀伤反应在一年内得到明显缓解,可以进行正常生活,仅仅在这些特殊日期再现哀伤反应是正常的,并非病理性哀伤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是一个让人非常沮丧的过程钱英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人们在丧失亲人后,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的哀伤反应。
第一个阶段,是亲人去世一周以内,这时的反应主要是麻木和震惊,有的人甚至麻木到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钱英说,这并非“冷血”,而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情感过于强烈,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因为过于痛苦而难以承受。
”第二个阶段是否认期丧亲者处于否认亲人去世的阶段,还会拼命去寻找逝去的人,渴望再次跟逝去的人取得联系“有的人会不停地拨逝者的电话,想要听到逝者的声音有的人会通过整理逝者的遗物,寻找和逝者在一起的感觉还有的人会表现出愤怒,这种愤怒有的对内,有的对外。
比如,有的人会责怪医生没有好好治疗,有的人会自责……”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后,就到了必须面对现实的第三个阶段“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是一个让人非常沮丧的过程”钱英说,“想要反抗这个现实的任何努力都是白费的,所以这个时候,丧亲者会感到无力。
如果沮丧的时间过长,例如超过半年甚至达到一年以上,就可能发展为抑郁,变得消沉,没有斗志,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不过,多数丧亲者在一年内可自行调整过来,然后进入到第四个阶段——重新适应、接受现实、继续生活所有痛苦反应都是可以被允许的
严重的哀伤反应不仅会让丧亲者无法继续正常生活,甚至还会带来躯体性和精神性症状钱英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位女士自从丈夫去世后,感觉嗓子眼总是堵着,不能吃东西,“好像她的身体在用这种方式纪念她的先生”还有一位患者甚至出现了精神病性症状,丈夫去世一年多了,仍旧会凭空听见丈夫跟自己交谈,或者看见去世的丈夫从外面回来。
因此,帮助丧亲者度过哀伤阶段,重新恢复正常生活,避免陷入延长性哀伤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帮助成年人顺利度过哀伤反应呢?钱英认为,首先可以通过举行悼念活动,在事实层面帮助丧亲者找到现实感和确认感;其次,还要协助他们处理自己的痛苦,“正视自己的痛苦其实非常困难。
”钱英说,“因为痛苦有时太痛,以至于无法触碰”帮助丧亲者度过哀伤,需要学会倾听,允许丧亲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痛苦“不管这种痛苦是通过精神病态展示,还是通过否认现实来体现,抑或是通过愤怒和盲目攻击别人来表达,所有的这些反应都是正常反应,都是可以被允许的。
”钱英说,“同时,还要注意节奏,如果丧亲者不愿意讲述,就不要去深挖他的痛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方法,当丧亲者没有准备好去触碰自己的痛苦时,就不要勉强他,而当他想要表达的时候,就要充分地陪伴和聆听”。
当丧亲者的情绪得到处理后,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亲人离去后的生活,以及如何面对未来这时,丧亲者本人需要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在钱英看来,杨绛先生可以说是典范杨绛先生在80多岁时经历了女儿和先生在两年内相继去世的打击,她既遭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经历了丧偶的伤痛,但是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把痛苦升华成了文字,写下了《我们仨》这本书,告诉世人如何度过难捱的居丧岁月。
在书里,杨绛记录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平,重温了3个人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通过写作,杨绛又重新把自己和家人联结在了一起,从而度过了她的哀伤阶段疫区的丧亲者格外需要关注自己的痛苦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让很多人成为措手不及的丧亲者。
对丧亲者来说,与死者关系越密切,产生的哀伤反应也就越严重而如果亲人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例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就更为严重钱英认为,疫情与其他自然灾难一样,带来的是聚集性的、大量的死亡,身在其中的人所经受的心理创伤尤为严重。
因此,疫区的丧亲者格外需要去关注自己的痛苦,定期接受评估和随访,避免让哀伤反应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疾病钱英指出,由于此次疫情人们面对的是传染性强的病毒,根据传染病防控相关法规要求,不能向遗体告别,丧亲者无法用惯常的丧葬仪式祭奠亡者,这也增加了丧亲者发生病理性哀伤的风险。
在目前特殊的背景下,应鼓励丧亲者通过线上祭奠活动,尽量表达对逝者的情感,把当时没来得及说出的那些道歉、道谢、道爱、道别都充分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