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隆重介绍一下辽宁省,毕竟亲不亲故乡水概况辽宁省总面积14.8万平方千米在东三省中面积最小,下辖14个地级市,两个副省级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辽宁省的常住人口为4259.1407万人,于东三省中人口最多。
辽宁地形如下
辽宁西部和东部都为丘陵地形,中部辽河浑河沿岸为广阔的平原,辽南地区属于半岛直接伸入海中分割黄海、渤海辽宁将近60%的土地属于山地丘陵地形,平原地形约占全省土地30%气候上辽宁中南冬季气温大致与北京处于-8℃以来,沈阳、大连与北京天津冬季气温大致相同。
辽宁人口大致分布在辽河沿岸和辽东沿海丘陵一带,其中沈阳和大连市唯二人口增长的城市,沈阳人口将近千万,大连逼近800万,辽东城市大多处于人口流失状态。
历史辽宁的历史非常的悠久,我想分成每个城市具体来聊一聊在这我想多说一句,很多关内人一提起东北都觉得东北是一片很陌生的土地,白山黑水,冰雪的故乡,有很多少数民族,很有异域风情,但是我要在这里特别强调,东北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土地,按照地理划分东北地区包括三省一区(蒙东五盟)将近152万平方公里,世居53个民族,跨越多个气温带是一片根本无法用一句话概括的区域。
白山黑水说的是黑龙江和吉林,白山是长白山,黑水是黑龙江其中辽宁与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样,辽宁是传统汉地,传统农耕文明区,并入华夏文明有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了你提起甘肃,会把新疆、青海的风土人情按在甘肃上吗?肯定不会,那为什么提到辽宁就一定要把黑龙江、吉林的风土人情套用在辽宁上呢?。
但其实关内人产生这种刻板印象也不是没理由的,这就要从辽东长城和柳条边说起了如图,按照明代长城即为辽河套长城,大部分的辽河平原都是在长城以南的,以南为汉地汉民多居住在长城内,长城以北多为游牧渔猎民族聚居之地。
清兵入关后,满清政府拆除了辽东长城,代替以柳条边,辽河套长城的拆除也使得辽东从关内变成了关外,辽宁也从千年汉地变成了化外之地。
由于明清战争,辽东人口或因战争损失,或被编入汉军八旗追随入关,辽东人口大减,只有少数几个中心城镇有人聚居当时辽东盛行军政两套系统,奉天将军负责管理辽东军事与旗人,同时统领吉林将军跟黑龙江将军是东北最高的军事长官;奉天府尹负责管理民政和汉人是东北最高的行政长官。
东北移民禁令放开后,大量山东河北饥民涌入东北,加之日俄对东北虎视眈眈,清政府下令废除旧有军政体系,设立东三省总督,下辖奉天、吉林、黑龙江督军,东北行政体系的现代化至此开始辽宁十四个城市各自有各自的历史,因为历史也导致了现代的布局,所以按个城市来介绍一下各城市的历史。
作为补充,辽宁的历史离不开一个特色的地理单元,沼泽和河流,辽宁最有名的沼泽便是辽河沿岸的“辽泽”而河流就是辽宁的母亲河——辽河。先说辽河
辽河有两个发源地,东辽河、西辽河;东辽河发源自吉林辽源哈达岭,流过四平二龙湖,进入辽宁西辽河又有二源一为西拉木伦河,一为源自今赤峰孕育红山文明的老哈河,二源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会合西辽河穿行于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交界的峡谷之间所以绕了一个大圈才拐进辽宁,在昌图县与东辽河合流,至此辽河主干流形成。
之后再盘锦盘山县三岔河(辽河、浑河、太子河,现实版三叉戟河,东北河间地)这里分成两股,一股向西成为双台子河从盘锦入海,一股南行成为外辽河,在汇入浑河与太子河之后成为大辽河,最终在营口入海1958年为了改善营口港淤积的问题,整治三岔河段把外辽河和双台子河彻底分开。
西辽河流经内蒙古荒漠地区,河流含沙量大,进入辽中平原后流速放缓,泥沙沉积河道,最终形成地上悬河,暴雨时节极易决堤,辽河出了名的水灾频繁平均7-8年就发一次水灾久而久之在平原低洼之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沼泽——辽泽。
辽泽的范围大致在北镇以西,盘山、台安、辽中以北,新民县以西的位置,以绕阳河流域为主,基本位于辽河左岸辽河水系的特征基本上是西沙东水,西辽河含沙量高形成地上悬河,东边水系多发源于长白山余脉受长白山融水影响,夏季融水量多则东部水量加大;再加上七八月份雨季到来,河流涨水发水灾,辽泽的面积也会大面积扩大,甚至锦州到盘锦之间的通道可能全部淹没,最大的时候辽泽延伸到辽西走廊,几乎覆盖辽宁西部所有平地,让使得辽东与关内完全无法联系。
辽泽历史上多次减缓了中原王朝向辽东进军的步伐,三国时期司马懿征讨公孙渊,七八月份襄平城下变成一片泽国,魏国大军全部泡在水里,亏得司马懿军纪严明才不至于战败;隋炀帝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因为辽河涨水,未能顺利渡河损失惨重,大量士兵被困死在辽泽当中,以至于唐太宗征讨辽东时还能看到辽泽中隋军的尸体(堪比指环王里的死亡沼泽)。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唐军主力部队则选择直接渡过辽泽,本想出其不意,但是真到了辽泽才发现情况非常糟《资治通鉴》中记载:“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
丁丑,车驾渡辽水,撒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唐军搭土筑桥,顶着漫天蚊虫,成功度过辽泽,这也是史上少有的成功度过辽泽的战例辽泽的天险难度,使得隋唐四代君主历经七十余年才最终消灭了东北第一强国高句丽由于辽泽的泥泞难行,通过辽泽的便捷通道便是从今唐山秦皇岛出卢龙塞,走阜新朝阳,通过大凌河河谷,翻过号称北镇的名山——医巫闾山,穿过泥泞的辽隧道通道进入辽东,道路的艰难使得中原王朝进军东北极其困难。
但是历史的演进让人们发现了另外一条通道,但是发现的人不是中原农耕文明而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崛起于辽河上游的契丹人发现沿着辽河河谷可以成功绕过辽泽进入富饶的辽东,对于来自草原的契丹人来说,辽东可以提供必要的农田,成为契丹争霸天下必要的基本盘。
契丹之后,女真人、蒙古人甚至红巾军都纷至沓来,辽东之地不在寂寞明朝未来对抗不断袭扰的蒙古诸部,决定修筑加固辽东长城,明军过高的估计了辽泽的防御力,将整个辽泽拦在城墙之外诸不知辽泽是有季节性的,冬季辽泽结冰,大量的蒙古人便可踏冰袭来,反而明军由于V字形的城墙,各部分被分割无法有效救应,屡屡失败。
更严重的是,当后金崛起后,皇太极硬闯辽东诸城堡无果后便乘辽泽冬天结冰的机会,度过辽泽出卢龙塞袭击关内,辽东长城和辽泽没有成为明朝的屏障,反而大大限制了明军的灵活性
辽宁各城市分块来讲述的话,第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辽东首县城,辽东乃至东北最悠久的城市——辽阳
第一:辽中其实辽阳、鞍山、营口、盘锦这四个城市的历史是可以一起讲的,因为之前这四个城市都从属于辽阳辽阳自战国时期以来便是辽东的中心,究其原因无非一下几点1.临近辽河支流——太子河,地势平坦方便城市扩张,便于取水,方便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
2.距离可以利用辽河水运,商埠繁盛,便于与辽河沿岸城市联系3.位置居辽东正中,既可以辐射辽东山区,又可以联系北方4.跨过泥泞难行的二百余里辽泽,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大城市5.既可以利用辽河水运,又可以通过水路联系营口,实现江海联运
6.相比海边的营口,和辽河沿岸地区地势要高一些,可以减少水灾损失种种优势因素决定了辽阳作为东北政治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在辽宁鼎盛时,鞍山只是辽阳的一所驿站,盘锦还是辽泽的一部分一片沼泽(盘锦在民国之前历史就是一片空白,可见辽泽的可怕);而营口则是辽阳在辽河入海空重要的港区,经营着跨越渤海和绕行渤海的航线,也经营着辽东辽南和山东半岛的航线可以算是辽阳的专属海港,基本上辽东就是以辽阳为核心其他城市围绕辽阳发展的局面。
但是辽阳自明清以来的历史就是不断衰落的历史,辽阳自明清以来遭受了三次重大暴击,这三次暴击直接导致了辽阳在东北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一降再降最后衰落到2021年GDP排名全省倒数第五,被曾经从属的鞍山、营口、盘锦纷纷反杀的尴尬境地。
第一次暴击:明清易代努尔哈赤在恭喜啊辽阳之后,曾经一度把都城从辽东群山中的赫图阿拉搬到辽阳但是短短四年后就搬到了沈阳,究其原因便是后金与大明完全不同的思路作为中原王朝的大明需要辽阳,辐射辽东,同时保持与关内的紧密联系;但是后金的思路是,既可以联系已经征服的女真诸部,又可以北上威慑蒙古,同时远离明朝水师来自海上的威胁。
在多方考量下,沈阳的比较优势就开始体现出来,沈阳距离赫图阿拉只有一百多公里,与女真各部联系紧密,一旦占据不利可以马上退回辽东根据地;向北100多公里便可达到蒙古科尔沁诸部领地,便于向蒙古扩张;备有铁岭,东有抚顺,西有辽东长城,处在一个防御三角地带;再者临近浑河(浑河古称沈水,沈阳在沈水之北)便于取水,地势平坦利于城区扩张。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后金迁都沈阳,至此东北的政治中心正式从辽阳转移到沈阳第二次暴击:南满铁路修筑南满铁路是日本修筑的东北主干线,这条路也成了东北经济政治的主干线,起点从旅顺到长春南满铁路站点如下大连、南关岭、大房身、金州、三十里堡、普兰店、瓦房店、得利寺、万家岭、熊岳城、盖平、大石桥、海城、汤岗子、鞍山、苏家屯、。
奉天驿(今沈阳站)、虎石台、新台子、铁岭、开原、昌图、双庙子、四平街、郭家店、公主岭、范家屯、宽城子南满铁路从辽阳西侧十几里的地方穿过在辽阳没有车站,避开了太子河东侧的辽阳市中心,也让辽阳远离了南满铁路带来的充足经济动力;同时辽东的经济中心从辽阳沈阳为中心的辽河沿岸转移到了以大连—沈阳的铁路沿线,铁路取代了水运,辽河边古老的辽阳被火车拉来的崭新城市取代了。
第三次暴击:鞍山崛起日本在鞍山一带勘探处大储量的铁矿石和菱镁矿,于1918年成立鞍山制钢所,便是鞍钢的前身鞍山的城市崛起吸取了辽阳最后一点经济能量,1937年鞍山独立建市直接把辽阳一般的面积划走了鞍山的兴起给了辽阳致命一击,辽阳的人口、资本统统被鞍山吸走,辽阳走上了下坡的快速路,2021年成为辽宁唯一负增长的城市,GDP连鞍山的一半都不到。
第二辽东:辽东以丘陵为主,这边由抚顺、本溪、丹东三个城市构成提到辽东就不得不提三个关键词:高句丽、渤海国、女真各部关键词:高句丽高句丽是东北第一个原生的政权,从公元前37年建立一直持续到公元688年,多次与中原王朝交手,多次大败隋军最终被大唐灭掉。
高句丽极盛时期领土西到辽河,北至梅河口,南抵汉城,东临日本海,是东北亚最强大的地方政权,拥有七十万户居民,约有60余万军队,雄踞北疆
高句丽重骑兵盔甲有鲜卑盔甲特征有盆状脖颈防护高句丽发源于如今吉林省的扶余,最初的首都在本溪桓仁县的五女山
高句丽王城在山之上后来都城从桓仁迁移到吉林通化的集安古城——丸都城
高句丽陵园之后从中国迁居到朝鲜搬到,国都搬迁到平壤辽东起伏的群山为高句丽提供了生活的土地,在这边崎岖的土地上,高句丽发展出特色的山城与山城防御体系,依靠鸭绿江和山谷间的通道让辽东和吉林东南与鸭绿江东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渤海国渤海国由靺鞨人建立,靺鞨一开始依附于高句丽政权,在高句丽被唐灭掉之后,唐王朝迁居高句丽遗民、靺鞨部落于营州(今朝阳),靺鞨与高句丽人,契丹,奚人杂居于营州互相影响武周时期,营州契丹领袖李尽忠叛变,后被武周与突厥联手消灭,靺鞨人领袖大祚荣带领残兵逃亡,被唐军紧追不舍,最终大祚荣于张广才岭大败唐军,在延吉一带站住了脚跟。
后期渤海国逐步发展,疆土基本上占据饿了高句丽除了朝鲜搬到外全部土地,被称为海东盛国国祚持续228年于928年为契丹所灭,渤海国的文化形态深刻影响了契丹王朝
关键词:女真各部这里的女真不是建立金朝的女真而是建州女真各部这段历史的背景要从明初东北形势说起,明初明军击败元朝在在东北亚的最高军事长官纳哈出,征服整个辽东但是元朝与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有姻亲关系,高丽也起了助元攻明的心思,但是高丽大将李成桂临阵叛变,反攻国都,推翻了高丽王。
李成桂篡权后谦恭的向朱元璋朝贡并请朱元璋赐名,朱大喜过望赐名朝鲜,这便是李氏朝鲜的开端李氏朝鲜在吞并鸭绿江与大同江之间的领地后依然不满足,想要恢复高句丽的疆界,朝鲜选择的方式是拉拢世居于此的女真部落,实行羁縻政策,实现拓展势力范围的目的。
明朝害怕朝鲜与蒙古各部联手,想要招揽更多的女真部落来充当蒙古与朝鲜之间的缓冲地带而是二者互相较劲,互相拉拢,以赐给土地,赏给财物的办法,获得女真各部的支持而女真各部之间朝秦暮楚,于二者之间左右逢迎,见风使舵,以获得最大利益。
最后明王朝凭借更大方的价码取得了胜利,大量女真部落从外兴安岭迁入吉林和辽东的山地,明王朝为这些部落设立了三个卫所,统称建州三卫建州三卫以两大家族为首,一个是第一个被明朝拉拢的阿哈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儿。
女真各部在明朝和朝鲜之间,或降或叛,或依附或袭扰,虽然在成化犁庭中受到重创,但是还是利用明朝的疏忽大意和内部矛盾逐步壮大起来,最后从一个不起眼的对手变成了一个难以对抗的庞然大物,消灭了明朝也让朝鲜匍匐在脚下。
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讲述辽东的历史?因为辽东虽然区划在辽宁省,但是辽东的历史从来不是独立割裂的,辽东的历史从来都是与吉林东部,鸭绿江沿岸的历史进程绑定的民族学家曾经说金沙江是藏族彝族的民族走廊,那么鸭绿江就是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民族走廊。
大量发源自长白山麓,黑龙江畔的民族沿着鸭绿江冲击出来的河谷和平原来到辽东,走进了中原王朝的视野如果不去了解辽东的历史,那么根本无法看清辽东地区的未来抚顺、本溪、丹东三座城市GDP都不足900亿,三座城市都是只有市区是小面积的平原,而大部分的土地被山区覆盖,三座城市一共有五个满族自治县,而且完全连成片是全国最大的满族聚居的区域。
这些事辽东的现状,也是辽东未来的资源
第三辽西辽西区域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最复杂的,涉及非常多的区划,比辽中和辽东要复杂的多如果按照区划来算,1949年设立的辽西省,包括四市二十一县,包括锦州,四平,山海关(今秦皇岛山海关区),阜新,共四个市并下辖21个县;而其他的辽西城市则被划到热河省,1949年下辖的热河省包括2各城市 承德市、。
赤峰市;16个县:承德县、赤峰县、凌源、平泉、建昌、建平、宁城、围场、乌丹、青龙、隆化、丰宁、滦平、兴隆、北票、朝阳,以及4个旗:喀喇沁右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1955年热河省撤销,所属县市被三个省瓜分,赤峰归属内蒙古,承德归属河北,朝阳县归属辽宁之后升级成地级市成为朝阳市。
1952年辽西省所属山海关市划归唐山,2年后辽东辽西合并成辽宁省属于辽西的四平市被划给吉林省之后锦西县从锦州独立,升级成锦西市,1994年改为葫芦岛市,辽西区划至此定型下图是辽西地形图,可见辽西城市(除了坐落在群山之中,大凌河之畔的朝阳市)基本上都分布在渤海沿海地带,即为著名的。
辽西走廊
在隋唐之前,辽西走廊还是一片泥淖的时候,路上进出辽东的便捷通道便是沿着大凌河谷走到朝阳,然后穿过医巫闾山,横渡辽泽来到辽隧一带抵达辽阳,就像冰与火之歌里的颈泽与卡林湾这也是为啥慕容鲜卑决定将都城设立在这里的原因,龙城就是魏晋时期的卡林湾。
冰火卡林湾,进出北境唯一通道后来随着辽泽缩水,辽西走廊才变得可以通行,辽西走廊成为挑着行李的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关内;但这并不意味着朝阳的衰落,朝阳一带由于地处蒙古高原与东北连接的关键之地,再加上临近大凌河,日照充足,农业发达,同时水土丰美也适合发展畜牧业,成为掌控东北诸民族的前沿阵地,唐朝在这里设立营州都督府(治所在柳城即朝阳)实行军屯,并在这里与各民族进行边民互市,经济交流,。
唐灭高句丽后也将大量高句丽遗民,和附属高句丽的肃慎各部迁过来武周时期,内附的契丹人李尽忠叛变,占领营州史称营州之乱,朝廷派遣大量军队镇压,最终杀死李尽忠,但是大量高句丽遗民和黑水靺鞨人趁机叛逃,周军追击失败,这些逃走的靺鞨人建立了渤海国。
开元时期,唐玄宗重新发展营州城,并在此设立平卢节度使,大开边贸,鼓励通商,大量边境民族,契丹人,奚人等部落陆陆续续搬迁到营州附近,营州重现繁荣从营州走出了多位“名人”,安禄山、史思明、和李光弼这些安史之乱中的老熟人都是营州边贸中涌现出来的人才。
天宝年间,时任平卢节度使安禄山领兵南下,空虚的营州城被契丹人攻占,营州从唐王朝控制东北的前沿阵地,变成了契丹人南下中原的前沿阵地辽东再一次进入中原王朝视野,并决定王朝兴衰的时候就是明代了明初徐达攻下大都,元顺帝逃往元上都,徐达常遇春攻下元上都并将元上都打造成北伐蒙古的基地,之后蓝玉的历次北伐都是从上都出发。
除上都外,朱元璋将儿子朱权封为宁王,驻守大宁上都改成的开平卫和宁王驻守的大宁,加上驻守在东北的奴儿干都司,这些卫所共同形成了对抗蒙古的防线
开平和大宁就像两个拳头一样伸出关外燕王朱棣未来能够增强兵力,收取了宁王的兵权控制了以游牧在这里的蒙古部落为主体构成的朵颜三卫也称兀良哈三卫靖难之役胜利后,作为酬劳朱棣撤销大宁卫所,将大宁辖区送给了朵颜三卫。
但是朵颜三卫首鼠两端,在阿鲁台蒙古跟大明之间左右横跳,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多次出兵讨伐阿鲁台蒙古,捎带袭击朵颜三卫朱棣死后,仁宣二帝都是守成之君,为了降低支出,放弃了奴儿干都司,和开平卫,是的关外的世界对于明朝彻底成立黑影,就像帝国时代游戏里一样对黑影中的世界一无所知。
关内完全不知道关外的黑影里发生了什么黑影中发生了很多大事1.达延汗统一东蒙古:随着开平卫的撤销,大量北方的蒙古部落选择南迁到开平卫附近,在诸多南下的部落中崛起了一位英主——达延汗(即明史中的小王子)达延汗征服东蒙古各部,成为东蒙古的中兴之主其大部形成后来的。
察哈尔蒙古,游牧于开平卫附近并多次南下袭击明朝边境2.左翼蒙古(察哈尔)南迁:随着崛起于今呼和浩特附近的土默特部俺答汗实力越来越强,达延汗的孙子畏惧被其吞并,率察哈尔诸部众南迁,从开平一带迁居到大兴安岭南麓,今吉林白城、辽宁阜新一带。
3.科尔沁、察哈尔、内喀尔喀三足鼎立: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后代,长期游牧于通辽一带,是蒙古东道诸王之首,东北的老住户;内喀尔喀是达延汗的后代从察哈尔中分裂出来,分成五部三者互不统属,互相攻伐,虽为同族实为仇雠。
4、后金与左翼蒙古诸部的联合与攻伐:努尔哈赤在击溃海西女真九部联军之后便尝试与蒙古诸部接触,通过姻亲联系各部台吉、贝勒,他自己和几个儿子几乎一人娶了一个蒙古贵族女子除了姻亲关系之外,努尔哈赤利用各部之间的矛盾,对不服后金的蒙古诸部大行攻伐,对内喀尔喀五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努尔哈赤攻克铁岭之后,内喀尔喀诸部未来夺回与明朝的商贸之地,三十多个台吉上万人攻击后金军,被努尔哈赤一举击溃并生擒全部首领,各部为了赎回被捉的贝勒斋赛,答应与努尔哈赤订立盟约萨尔浒之战五年后,1624年科尔沁部与努尔哈赤结盟,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多尔衮纷纷迎娶科尔沁女子,科尔沁成为后金最牢固的盟友。
两年后,因为内喀尔喀诸部在明朝与后金之间首鼠两端,继承汗位的皇太极率兵进攻内喀尔喀诸部,将各部打的大败次年,察哈尔大汗林丹汗领兵进攻内喀尔喀,大败诸部并其部众,内喀尔喀诸部在后金和察哈尔的双重打击下彻底灭亡。
5、后金彻底击败林丹汗统一关外:由于察哈尔蒙古与大明的边贸重地广宁(今北镇)被后金占领,林丹汗没有了财源,基于扩大财源并且暂避后金兵锋,林丹汗决定举族西迁,前往蒙古右翼土默特部控制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利用宣府与宁夏与明朝贸易,林丹汗于1628年击溃俺答汗的孙子土默特部首领博硕克图,占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带。
皇太极于同年一征察哈尔,将林丹汗留下的残余势力彻底击溃,势力扩充到察哈尔旧地开平卫一带,征服了大部分漠南蒙古这边后金步步紧逼,林丹汗也是祸不单行,崇祯皇帝上台后下令停止与蒙古贸易并杀死了林丹汗的使臣林丹汗大怒之下于1628年入侵明朝,屠杀数万民众,包围大同,逼得明朝不得不继续与其贸易,但是未来扩大财源,林丹汗还是于1631年1632年两次入关寇边。
1632年,皇太极决心一举消灭林丹汗,合蒙古诸部兵力共计十万余人西征林丹汗,林丹汗率众逃过黄河奔向青海,后金收拢林丹汗数万部众并占领归化城随着蒙古黄金家族最后一任大汗,察哈尔大汗—林丹汗因天花病死于青海大草滩,后金彻底击溃了东蒙古的反对势力一统关外。
后金与明朝的战争主要在辽西走廊展开,广宁(今北镇)之战后,努尔哈赤成功度过辽河,占领锦州直扑山海关,袁崇焕认为守关必守宁,必须守住宁远才能力保山海关不失去袁崇焕率军坚守宁远(兴城),明军使用红衣大炮大量杀伤后金军,努尔哈赤战败撤退回沈阳,不久去世,明朝获得喘息之机。
时任蓟辽督师孙承宗决定修筑绵长200余里的宁锦防线,自山海关至宁远,经松山直至大凌河,以城堡为核心修筑松山、杏山、大小凌河,依靠坚固的防线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皇太极多次强攻宁锦防线无果后,决心另辟蹊径,率军从盛京出都尔鼻(今彰武县),走敖汉旗南部抵达老哈河,在会合蒙古诸部盟军之后沿着老哈河向南前进,收买朵颜三卫的后代喀喇沁诸部穿过大宁,最终跨过喜峰口长城进入关内,绕过东北的“马奇诺防线”出现在明军后方。
这条道路直接扭转了明清胶着的战局,明朝关内地区开始收到后金的袭扰,之后清朝四次南侵基本上都是走这个路线
明清易代期间作为战场核心的辽西地区,发生了无数场战争,其中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辽西决定了两代王朝的此兴彼落,故想要稳定中原,必须问鼎辽西清朝入关后,辽西地区趋于稳定,满清政府除了定期巡狩承德联系蒙古诸王之外,比较相安无事。
但这局面伴随着中国打开国门而彻底改变欧美列强轰开中国的国门,俄罗斯不断东扩对远东土地垂涎三尺,中国新疆、蒙古、东北都面对俄罗斯的侵袭,为了保证边境稳定,清政府于1902年彻底放开蒙古土地屯垦政策,将多余人口吸引到边疆以防止俄罗斯渗透。
大量汉民越过边界进入蒙古,开始开垦土地,蒙古诸王公将土地出租给民众,收取地租涌入的汉民在蒙古地区形成了很多蒙汉杂居的城市(比如通辽)大量涌入的汉民,加之清政府对出租的土地收取押荒银,利用开荒政策剥削蒙汉百姓,这些新城市矛盾尖锐。
再加上蒙古地区号称”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涌入的汉民趁矿禁松弛,大量开采煤矿,看到煤矿的高利润后,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等旗至西部阿拉善旗蒙古王公、地方官吏,或招集华洋商人投资,或以矿产、土地、畜产作抵押,借贷外国资本开采蒙旗矿藏,几个比较大的煤矿开采区在今赤峰所属卓索图、昭乌达两盟和黑龙江属呼伦贝尔、西布特哈(今呼伦贝尔盟东部)地区。
”靠出租土地,矿藏发家的蒙古王公在北京贿赂公卿,生活奢侈肆意挥霍,钱不够就向华洋商人借贷,很多欠下了大量的债务,为了还清债务便不得不更多的出卖土地,抵押矿产,剥削治下牧民蒙古诸王公逼得牧民交出更多牲畜或者直接让牧民交货币税,对交不上赋税的牧民,王爷们向其放高利贷,利滚利使大量蒙古人民背负上巨额的债务。
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在太平天国兴起的同年蒙古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在通辽的科尔沁爆发,蒙古人民的反抗没有统一的领导规模不一,规模较大的还有卓索图盟的“老人会”反抗差役和反对封建压迫、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八枝箭”的蒙古民众在福泰等人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伊克昭盟(鄂尔多斯)的“独贵龙”反抗斗争,以及各地反洋教运动,等等。
虽然互不统属但是基本上爆发的原因都是相同的,为了反抗蒙古王公日益增加的压迫内地民众抵抗土豪劣绅,蒙古人民抵制封建王公,虽然土豪劣绅与蒙古王公语言不通,民族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充当帝国主义剥削中国的爪牙,他们帮助主子剥削统治中国,同时为了盈利自己也加剧对民众的剥削,这群渣滓本身都是一个阶级属于中国最反动的大资产大买办阶级。
为了方便,绕开蒙古王公,管理新开发的蒙古地区,清政府于1908年在蒙古地区东部各盟旗界内新设了阜新县、开鲁县(通辽)、林西县(赤峰)、绥东县(乌兰察布)、辽源州(四平、辽源)、洮南府(白城)、广安县(白城)、醴泉县(呼伦贝尔)、镇东县(哈尔滨)、大赉厅(白城)、肇州厅(大庆)、安达厅(绥化)、呼伦厅、胪膑府等。
这些新设的厅、府、县中,有的还有辖治蒙旗和蒙民的权力这些新出现的县市很多都是今天东北西部城市的原型大量内地农民涌入蒙古地区,以及厅、府、县的设置,导致蒙古地区内部矛盾和族群矛盾的加剧厅、府、县的设置,使许多盟旗的辖境大为缩小,有的旗地大部分已被分割,有的则被县治所取代。
针对这种局面,清朝统治者将原来通过蒙古札萨克的间接统治改变为委派地方官吏的直接统治,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监管与控制力度于是,蒙古王公的行政权力被大大削弱,逐步转到了满汉地方官员的手中光绪末年(1908年),清政府按照绥远将军贻谷的建议,积极准备在蒙古中西部地区设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行政省,同时以36个师团新军建设为中心的军事近代化改革,使清朝固有的八旗军和一直被视为清朝军事伙伴的蒙古军全部失去了原有的防卫功能和军事价值。
虽然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开发了蒙古东部,但是在清末“移民实边”政策中,“移民”指的是国家改变过去禁止、限制汉民蒙旗垦种制度,允许大批内地汉民到蒙古地区定居、开垦,改“私垦”为“官垦”,搜刮押荒银和田赋,填补濒于枯竭的国家财政;“实边”指的是移民充实边防,以增强抵御沙俄、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势力对蒙古地区的侵入。
以此为借口,清政府推行了“凡绳丈所至,兵力随之”的武装强垦措施使蒙旗“札萨克以下皆有所失,而无一所得”,真正使国家与王公、地方精英离心离德的,正是清政府权力的扩大,和加大搜刮和掠夺地方资源的政策随着蒙地的开发,逐渐权力从蒙古王公手中转移到土地向汉族地主、官僚、军阀手中,社会阶层关系和族群关系复杂化。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政府认识到由于民众财政负担的加重而使国家与地方之间出现了紧张关系,并一度主张减税政策,但由于南京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十分低下,所面临的财政困境日益严重,这样,南京政府不得不反过来依靠地方原有的“赢利型经纪体制”来履行其征收附加税和摊款等行政职能,但政府所依赖却无法控制的赢利型经纪人却能够通过对地方民众和精英的强征乱摊而中饱私囊。
具体而言,在国民党“省县”制度与“移民垦殖”的方针下,分割统治内蒙古的各行省,纷纷强行丈放蒙旗土地在东部蒙地,1928年,张学良以各种手段诱使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等上层同意,以放垦该旗土地。
“迄‘九一八事变’,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该旗就先后丈放‘东夹荒’、‘西夹荒’和‘辽北荒’土地合计23万余垧”为什么讲述辽西,需要费这么多笔墨讲述蒙东?因为辽西这几座城市基本上就是这三种历史地位,朝阳——关内关外沟通要道,葫芦岛、锦州——辽西走廊,阜新——汉民开拓来的城市。